4/21~4/22 (maybe the last weekend)
這週末我去了慕田峪、天壇、前門大街、大柵欄(得唸〝大時辣兒〞不然會露餡被老北京人笑的~~)
雖然一月時就上了八達嶺長城,不過四月的北京開始春暖花開,這幾天晴朗天藍,且在P大力推薦下,決定再上慕田峪觀賞不同的長城,果真沒令人失望,觀光客較少,樹木吐了嫩葉,山坡上也都開了小花,長程的坡度也比八達嶺低,所以爬起來較輕鬆(不過走完全程也花了三小時ㄟ),下次我會建議其他人,去長城,就去慕田峪或司馬台(野長城)吧!
在慕田峪登山口還發生了件趣事,我帶著在懷柔縣城麥當勞買的可樂,在長城,竟然有老外用中文問:在哪買的? 後,最尷尬的莫過於此了吧?我實在不知道要用中文還是英文回答,所幸他旁邊其他的外國人還是用英文問我:Where did u buy it? 哈哈, 所以我還是用英文說了 Far Away, not here~~~
從懷柔並沒有直達公交車,得選擇”黑車”,因此價錢很極端,在我門下山時,有人開價@30,但最後我們以5@成交,唉大陸郊區要自助還是得小心一點,從一大早我們在市區找交通工具,就有許多人覬覦我們這兩隻代宰羔羊,我還不小心因為口氣太衝,問那些攬客的:去哪裡關你們屁事? 差點惹毛她們,而我,就是怕壞人,見苗頭不對,趕快走遠一點去找車,幸好沒出啥意外,在這當中,還有個女陌生人,見義勇為,代我們像那些攬客說:她們不是去旅遊的,太熱心的結果也是讓攬客不爽,質疑問:你是她們的朋友嗎?可別害了她們啊? 後來那女生坐上別的公車,攬客還衝過來問:她不是你們的朋友嗎?這種環境真讓旅客提心吊膽,希望未來都能改善。
本來天壇是不在計畫範圍內的,看在她是北京四大列入世界遺產之古蹟,還是決定參訪,列示了官方網站的介紹:http://www.tiantanpark.com/cn/ ,在看過天壇的簡介後,對中國的建築更是佩服,一切的設計都結合了數理 科學 天文 風俗,還附有美感,除了紫禁城與慕田峪,這是我最喜歡的景點了。
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。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八年(西元1420年),原名“天地壇”,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,明嘉靖九年(西元1530年)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,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,並改名為“天壇”。
天壇的建築設計十分考究,“圜丘”、“祈穀”兩壇同建在一個園子內。圜丘壇在南部,是天神的地方。祈穀壇在北部,是祈求豐收的地方。依照古人的思想觀念,認為天地的結構是“天圓地方”,因此天壇圍牆平面南部為方形,象徵地象,北部為圓形,象徵天象,此牆俗稱天地牆。天壇的主體建築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,“圜丘”、“祈穀”兩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,各個單體建築之間用牆相隔,並由一座長360米,寬30米的石橋(丹陛橋)相連。
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,每年皇帝都在這裏舉行祭天儀式,祈禱風調雨順、五穀豐登。祈年殿呈圓形,直徑32米,高38米,是三重簷亭式圓殿,寶頂鎏金,碧藍琉璃瓦蓋頂;殿內九龍藻井極其精緻,富麗堂皇,光彩奪目。大殿結構十分獨特,不用大樑和長檁,簷頂以柱和枋桷承重,中央的四根立柱(龍柱)高19.2米,代表一年中的四季,週邊兩排各有12根柱子,分別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時辰。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層漢白玉石臺上,使大殿產生出高聳雲端的巍峨氣勢。
齋宮在西天門內,是皇帝祭天前沐浴齋戒的地方。齋宮週邊有兩重“禦溝”,四周以回廊163間環繞。正殿月臺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。銅人手持齋戒牌,傳說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鑄造的。東北角的鐘樓內高懸著明成祖永樂帝在位時製造的一口太和鐘,皇帝祭天時,從齋宮起駕,開始鳴鐘,到皇帝登上圜丘壇,鐘聲即止。祭祀典禮結束時鐘聲再起,宏亮的鐘聲為祭祖典禮大壯聲威。
天壇共占地270萬平方米,規模宏偉,富麗堂皇,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。它以嚴謹的規劃佈局,奇特的建築結構,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,不僅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位置,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。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:天壇建於西元15世紀上半葉,座落在皇家園林當中,四周古松環抱,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,無論在整體佈局還是單一建築上,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,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著核心位置。同時,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。 丹陛橋長360米,是連通圜丘壇和祈穀壇的一條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。大道中部下有東西向券洞通道,故名橋。橋面寬30米,中間石板大路爲“神路”,供天帝專用;東側磚砌路面稱“禦路”供皇帝專用,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側的“王路”上行走,丹陛橋北高南低。北行令人步步登高,如臨天庭。丹陛橋東的具服台,祭祀時臨時在這裏設帳篷,皇帝在這裏更衣、休息。